Year 2024 -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insurance intermediaries in the GBA 保險中介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13 2023 年刊與 2024 展望 YEARBOOK 2023 & PROSPECT 2024 專題探討 FEATURE 香港保險經紀人在粵港澳大灣區能為祖國 保險業發展扮演什麼角色 ? 保險業在香港有一佰八十年的發展歷史,行業發展成熟。在香港獲保監 局授權的保險公司,有一佰六十一家。以人口計算,應是全球保險公司 密度最高的市場。而保險中介機構,更多不勝數。當中保險經紀公司, 達到八佰一十家。保險代理公司,更近一仟七佰家,可謂百花齊放。 國內保費規模早已穩居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僅次於美國,市場龐大。 2023 年毛保費達到五萬一仟億元人民幣,當中財產險約佔三成,人身險 ( 即壽險及健康險 ) 佔七成。保險公司數量也超過了二佰三十家。保險深 度和保險密度,正穩步增加。然而由於國市場發展起步較遲,過往保險公司數目甚少,最初更只有 一家公司即人保壟斷市場,保險經紀人生存空間不大。 國內第一批保險經紀人牌照始發於 2000 年。當時亦只有三間公司即江泰、東大及長城獲發牌。 到了二十四年後的今天,國內的保險經紀人,已增加至約伍佰家,然而數目比香港仍然少很多。 港資企業在大灣區外商投資中,佔比甚高,且一直在增加。他們在香港往往習慣採用專業保險經紀 人服務。然而,現時國內經紀人由於最低註冊資本金要求甚高,全國性機構更要伍仟萬元人民幣, 故此市埸上都是以規模强大的公司為主。他們主要服務對象,一般是大型商業機構甚或國企,而不 是香港中小型企業。 由於香港保險經紀更熟悉港商企業情況及其保障要求,如能在大灣區內獲發牌,便可根據客戶已有 的香港保險安排與內地保險公司合作,為其提供量身訂造的保險安排,甚或區域性保單。此外, 香港經紀公司亦可與內地保險公司合作開發跨區域財產保險方案。 香港的保險經紀公司,絕大部分是中小企,規模較小,員工數目不多,賣的是專業知識和技術。 香港保監局的最低資本金要求,只是港幣五十萬元,與國內門檻相去甚遠。 事實上,如果國內監管機構可酌情考慮允許符合資格的香港持牌中小型保險經紀為大灣區內的香港中 小企提供風險管理及專項保險諮詢和保險安排服務,並大幅降低最低資本金要求,便可解決港商不少 煩惱。港商因而可得到所需的保險經紀服務,資產受到充分保障,便能更集中全力於業務發展上。 以保險深度計,香港人均財產保險保費支出約九千多元港幣,而國內則為一仟一佰多元人民幣, 約為香港的八分之一 ,故發展空間非常龐大。如港資經紀公司能獲准進入大灣區經營,對內地保 險公司而言,既可提升其保費收入,達至雙嬴的局面,而港資經紀公司的加入,亦可促進跨境保險 產品創新,加強被保險人的保險意識。專業優良的保險中介服務,亦有利於鼓勵更多港商到大灣區 投資。以試點方式於大灣區進行,亦方便監管機構工作,實在是一舉數得。 如果有關監管機構能仔細考慮,適度開放中介市場,絕對有利中港融合及大灣區今後的發展,創造 共嬴。 陳志江先生 董事總經理 新域保險集團

RkJQdWJsaXNoZXIy NjM5MzUw